大致整理如下:
个人开发者可申请小程序
公众号自定义菜单点击可打开相关小程序
公众号模版消息可打开相关小程序
公众号关联小程序时,可选择给粉丝下发通知
移动 App 可分享小程序页面
扫描普通链接二维码可打开小程序
这里前三个功能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,笔者就当小程序正式开放公测了,可以全民参与,顺带开放点公众号推荐位给小程序,这还不过分,至少这不会打扰用户使用。
一切从第四条开始让笔者觉得不对劲儿了。第四条的描述笔者在此引述一下:
公众号关联小程序时,可选择给粉丝下发通知消息,粉丝点击该通知消息可以打开小程序。该消息不占用原有群发条数。
说的十分清楚明白,现在公众号可以向粉丝推送自己的小程序了,并且不耗费当日群发。这是直接将小程序传达给用户,而且这是“主动的”,这也是个大流量。
而第五条则同样是流量大户:
开发者可以把小程序绑定到微信开放平台。绑定后,同一微信开放平台帐号下的 App可分享已绑定的小程序页面到微信内的会话或群聊。
小程序开放了程序分享入口,笔者认为也可以看作是意图从 App 导流量给小程序。举个例子,之前你从 QQ 音乐、京东分享一个东西到微信里,对方点开是跳转到网页的,而以后可以直接跳转到了小程序里。
这两条基本上是彻彻底底的给小程序开放流量,并且还有那么点主动性子的。
笔者的一位朋友对此说了一句:
说好的克制呢?张小龙的产品哲学呢?
正在“解锁”的小程序
这事说来尴尬,小程序在公布之初是立下一些列自我约束的,当时只有五种入口可以进入小程序:
线下扫码
微信搜索
公众号关联
好友推荐
历史记录
这种高度的自我约束,一度被解释为是张小龙的“克制”,而张小龙自己更愿意称之为“合理性”。
我们是在做很多很多决定的时候,反而想的是去判断什么样的东西是最合理的,合理性才是这里面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,我们会舍弃掉很多很多本来想要做,后来发现做不好的东西。
微信里面你会看到它有很多很多看起来表现上很克制的地方,本质上来说其实我们并不想去拖延用户完成他的任务所需要的时间,而只是帮助他只做他想做的事情。
但是现在张小龙似乎妥协了,他不得不把这些束缚一一解除。
不论昨天的改变,我们再往前看,微信先后开放了小程序的模糊搜索和尝试在 Android 微信中开放了识别图片二维码启动小程序,这些都是小程序最初限制死的功能。
现在的微信,除朋友圈之外的入口基本都开放给小程序了,从搜索框到公众号再到聊天对话,尤其是“App 分享小程序页面”这条,这都已经开始从外部导流了。
这真的是有些打脸的情况,而这一切的背后发生了什么,外界无从知道,但是这一切的目的十分明显:给小程序导流。
而这个行为的“合理性”在哪?笔者猜测可能是为了缓解小程序的尴尬吧。
小程序的尴尬
小程序的想法是好的,但是推行起来却遇到了尴尬。
从年初开放以来,小程序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这情况个有两方面原因,一方面,小程序本身就是一个低频度的工具定位,再加上还必须扫码、精准搜索才能进入,高度严格的自我约束使得他曝光不足,用户获取成本偏高。
举个例子,笔者的一位朋友迄今为止也没找到小程序的入口在哪里,每次询问我,我都用张小龙的理念回他:
当你需要的时候自然就有了。
然而三个月了,他还是没找到小程序在哪,这让笔者看到小程序的自我约束似乎有些过了,这会引发的问题就是会被淡忘。
这时候就是第二个问题了,小程序从公布至今一直没有什么“现象级”的应用形式。没有这类应用形式,无法吸引用户接触这个功能,自然也提不上使用习惯的培养,没用户也就没开发,这是一个循环。当然这或许不能都怨小程序,毕竟是为了方便生活而诞生的,融入生活的最好效果必然是要无形,生活哪是没事说颠覆就颠覆的。
张小龙必然是能想明白这些的,于是取舍之后,小程序“合理”的放下了“高傲”,来拥抱大众了。
但这是个好事情,更开放的小程序虽然打脸了那些吹捧微信“理性克制”的人,但是这更加开放的情况无疑是更加有未来的。
现在就看什么时候开放朋友圈了。